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奉獻修會生活:改變中的典範(Diarmuid O'Murchu 2005)4.4

第四章

第四節

 第四個突破:分辨的團體


目前討論的修會團體生活是自大公會議更新和整個機構的瓦解以來出現的議題中是最重要和最為令人不安的議題之一。──史迺德修女(SANDRA M. SCHNEIDERS)

在以往,會院標示著穩定和一致。所有會士在理想上,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用同一方法。表面上,是為提供容易達成天主使命的架構。私底下,這是用來指揮和管控的最有效方式。
史迺德修女通盤地評論過修會團體在廿世紀末的轉變階段當中出現的許多意義(2001)。特別在美國,許多修女選擇單獨生活,而在其他國家修女則明顯地實驗著特殊意向的共同生活。男會士的共同生活經常受到福傳工作所支配,許多男會士渴望緊密夥伴關係是很難在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實現。


新的視野:分辨


許多要素已經合併,對會士要求團體生活的意義有新的觀念。

1. 滋養友誼。當代的心理學和靈修學都強調人性與靈修成長中的關係層面。前幾世紀流行的脫離情緒已被認為不符合真正人類和基督徒的生活。另一方面,廿世紀末葉瀰漫四處的個人主義正在流失可信度。直覺上,愈來愈多的人理解到我們是關係的受造物,需要靠關係支持去實踐天賦的潛能。

許多在院生活的會士因而從裡裡外外追求人類友誼與親密。這項實驗一路走來傷亡不少;有人受傷或是成為無辜的受害者。也許,這是種學習曲線,世上的相互關係本來就不容易兌現。我們的確需要從錯誤中學習,循環的暴力行為就會被打破而不再持續。
積極來看,在當地會院或大點的修會中出現許多親密友誼例子,展現出令人欽佩的誠信和適當的透明度。可惜的是,難得上頭條新聞。經常是透過這樣的友誼,相互分辨的能力才真正成長和開發。

2. 善會。派翠‧魏伯修女(1991;1996)廣泛地討論正統團體和善會的分別;前者出於信仰和友誼的結合,後者的特殊功能或任務則涵蓋其他生活環節。

與其同時並呈善會和修會的共同生活,我改採史迺德修女的有機成長概念,從分門別類的善會到團體生活,是有點複雜混亂(Schneiders 2001, 308ff.)。共同生活十分強調在結構和一致。就本身而言,這會弱化了相互支持。有人會因為個人獨特性受損而感到挫折,選擇「獨自離開」回歸自我。實際上,有些人並不是單獨出走;他們曾選擇心理諮商或靈修陪伴過程直到決定離開修會,或者到新環境中找回他們的骨氣。有些人則決定恢復單身。

有證據顯示正在演化當中。為了友誼、祈禱和共同分辨,單身者形成許多不同善會、網絡和特殊意向團體。即便那些在院的會士有時也會參與這種另類的經驗。同時,那些在院生活的會士力求更開放地溝通,更善意地互動,經常雇用院外的資源來激勵和協助這演化過程。

3. 領袖與顧問。據說,聖本篤召集隱修士共同分辨隱修生活中相關的重要議題。這過程可能經常發生在所有修會的歷史中,卻很少被記錄下來。今日,修會長上試圖喚起、鼓勵並流通會士們不同的恩寵。這對今日北半球大多數的老化修會更為重要。

梵二之後,倡導會士協議,而且只要可能,都可達到全體的共識。近幾十年來長上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涵蓋所有會士並引進多種不同的恩寵。出現甘苦相摻的結果。有些會士早已熟識這種參與技巧,其他人則發現難以負荷,切望回到早先的單純。有些長上對這種模式感到自在並且有能力落實。有些長上則會認為太過乏味,甚至耗費精力,甚至想要恢復先前的策略,卻遭遇極大的冷漠和抗拒。

這種經驗並沒有呈現明顯的趨勢,加上教會官方要求保留父權體制,難倒了那些渴望領導方式更趨平等的會士。不過,長上無法再獨自分辨是越來越明顯了。共同分辨主要是應付並接觸當代的複雜情況。

修會已嘗試過各式各樣的結構來進行這種分辨,原則上在群組、地方會院、省聚會和大會。地方會院是主要分辨的場所很清楚地凸顯出來。如果在地方層級都行不通,就更難在更大的聚會中交流時代的分辨氣息,不論是群組或大會。

分辨的團體


我已簡單扼要地敘述三個要素,建議地方會院是修會分辨的主要焦點:關係中的身分;會士間的新網絡模式;分辨領導模式的轉向。這些和其他要素邀請我們重新評估,並且再次將團體視作理想分辨場所的種仔,因而男女會士在修會中愈來愈會分辨。

在舊典範中,會院提供了和諧和組織的內在架構,因而大家能更有效地服務天主和教會。在這模式中井然有序是關鍵價值,被當作天主的主要特質。廿世紀末葉,會院的地點和組成常視福傳的需求而分配。會士或是自己抉擇或是特殊使徒工作而被派往特殊的會院。同時,團體存在的新神學理由開始展開:團體是為了福傳而存在,不再只是為協助福傳。這要求我們更深入地探究會院團體生活的意義與目的。

「團體為福傳」和「團體是分辨的主要場所」實質上指的是同一件事。團體存在是為了在地方上和全球下去分辨天主的召喚,點出甚麼阻礙了天國的成長和傳揚,以及首先要針對甚麼缺失來分辨牧靈和使徒的選項,其次探討實踐解放的相關行動。每個修會所要審視的議題是該如何同時符合修會的願景,修會長上如何從中斡旋。

團體要成功地執行這項使命需要有下列的品質:
  1. 待人接物的成人能力。這要求智慧和技巧來激勵每位成人並且彼此挑戰成熟臻至基督徒信仰的完美發展。
  2. 信任與挑戰的氛圍建基在培養彼此互動,有強烈意識共同負責團體生活。
  3. 樂意經由反省的祈禱、規律讀經、熱衷深沉靜觀來加深信仰,並經常審視團體祈禱的結構。
  4. 持續不斷地神學研究與反省。
  5. 深深地知道甚麼阻礙或培養地方和全球的文化成長,更有見地協助團體回應如何能夠成為反文化的觸媒。通常,這會包含接觸外在資源並喚起會士不同的恩典。
  6. 為創意和全方位地解讀時代的訊息,公開採納所需要的任何資源。


團體的模式


理想上,這種分辨品質需要會士能常年住在會院,並在「同心同意」中成長(宗四32)。團體要小到每人都能夠認識對方,十分親密,並且大到能夠相互挑戰和支持的分辨品質。四到八人會是個理想的數字。

其他的模式也可行。今日修會最佳的分辨,有的發生在包含著會士和平信徒的意向團體中,共同分擔牧靈福傳。為達到最好的效果,團體每週至少需要一次這種實質的相遇時段。這模式對那些單獨生活的會士最有利。這樣的團體也可包括那些在院的會士,然而時則為了有更好的分辨環境則仰賴特殊意向團體的經驗。

最近在團體和修會分辨過程中,沒有發過聖願的平信徒的參與有顯著增加。這不但喚醒我們天主子民間的互補的恩典,也增進所有參與者的聖召責任感。作為男女會士,它非常清楚地喚醒我們聖願聖召的中介基礎。人們持續在我們身上會召喚出的那些有時會令人驚艷的靈修與文化恩典。這似乎相當重要,在我們分辨的使命中,未來的共同生活要開放給那些與我們同住或其他的沒有發願的平信徒朋友。


發願會士的待人接物


聖願按舊的典範的理解主要是用來確保我們走上正途的法規,但當它們提供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和指導方針的法律平台時則會窄化我們靈修成長。聖願按新的典範的理解主要涉及到如何在團體內部運作,以及如何答覆福傳使命。當它們與我們和我們所屬的人民的存在價值結合時,就得仰賴共同生活中的分辨來落實這些價值。

為了以真正反文化方式來輻射關鍵價值,並且秉持著著先知的勇氣與願景,就得仰賴共同生活中的分辨與支持。這項任務不是任何想獨自進行的人能夠擔當的。這任務很容易讓人不知所措,並且引發種種理想化的自我妄想。如果我們忠於聖願,就得將個人的洞見貢獻給集體智慧團體,即便在純粹人性層次面,我們也需要團體的相互肯定和挑戰。

靈修陪伴的概念在此更為顯著。我們常常假設這種陪伴(靈修指導)屬於個人的責任,都是內在的過程和結果。強調非常個人的這種發展似乎環繞在個人救援的概念上。它明顯地能夠必且會幫助個人與集體的成長。這共同責任感是新穎的,會衝擊到如何培育個人的靈修。不論是否是個人或私人的議題,也需要接受團體共同的審視,如此我才會知道那些元素增加或阻礙了共同分辨。承認會士和所有基督徒都是為了福傳而存在,這種個人和團體的分辨必須整合成為我獻身在修會的主要特徵。

在下面幾章,我會以解放激情,適當關係和秉公行義的重要價值來探討如何活出三聖願所埋藏的價值,這種智慧是從團體中學得的,落實在共同生活和福傳工作中,在全體持續分辨的特色下重新評估。聖願承諾不是一套永恆不變的制式法條,而是會士在追隨基督的人生旅途的成長價值。這種承諾的挑戰和果實不是生命終結要達到目標,而是忠誠地面對新挑戰時的恩寵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