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奉獻修會生活:改變中的典範(Diarmuid O'Murchu 2005)3.6

第三章

 

第六節

 

第六個改變:奉獻─共融─使命



我希望大家會持續反省,更深入了解獻身生活奉獻、共融、使命的三重含意。──若望保祿二世(奉獻13)

《奉獻生活勸諭》文件屬於教會轉型中的典範,雖然想要指導並鼓舞廿一世紀的會士,仍帶有渴望控管的舊式典範。儘管如此,許多開端值得深究探討願景的邁向,以便展望未來,而非回到過去,本節所用開端就是其中之一。


教會瓶頸


奉獻、共融和使命這些關鍵概念有不同的神學解釋。這可在《奉獻》的早期研討中觀察到,但最後仍被限縮在教會機構內。最近《從基督重新開始》的羅馬文獻則象徵對未來更加開放並且顯示神學的延展視野:

用特殊的奉獻聖召來追尋基督是天主賜予選民的一項恩典。獻身男女因著同一的聖洗聖事,與平信徒其他成員分享成聖和使徒任務的相同聖召。奉獻生活以其特殊使命成為這普世聖召的記號(重新開始8)。


它強調會士與天主子民所分享的,而非所分離的聖召。此外,有些關鍵辭令顯然與梵二的訓導有些許的差別。

會士更密切地獻身事主。這獻身表示基督與其淨配教會,由不可分解的鎖鏈所繫,這種結合愈堅定,其奉獻變愈完善(教會44)。


會士日甚一日地仿效基督及其奧體─教會─而生活。為此,因著終身奉獻自己,與基督結合遂愈密切,聖教會的生活就更豐富,其傳教事業也愈發達滋長(修會1)。


將會士拘限在教會內,獻身就被視為聖潔的菁英,即便所有的說法並無此意;共融陷入服務教會行政的危險;使命無法彰顯天國的完整價值。儘管並非有意,效忠教會(如《奉獻》29-34,41-42,46-47所述)當然就優先於天國使命的獻身。

結果,原本是高舉著先知耀眼的火炬,勇敢和激勵人心的會士,卻經常發生短路。當這樣拓展教會視野的見證常被解釋成不忠誠,就會引用狹隘的獻身靈修來迫使屈從與服從。從此,力求推廣成人信仰並且夥同當代人追求意義的成熟會士得遵循兒童式(甚至幼稚)的服從。當代修會聖召失去活力就不足為奇了。


積極主動的奉獻


我們能藉由許多途徑來探索《奉獻》12節所要求的「深度了解」。正如上節所闡述過,基督徒主要是效忠天國。耶穌曾是如此,這也是我們奉獻、共融和使命的基本背景。《奉獻》經常以個別婚姻的聯想來探討(奉獻19,34,57,59,105,112)我們效忠天主的根源,這是我們忠於解放的共融行動,孕育新生命的使命。為此,我們需要整合靈修的兩項核心元素:分辨的心和靜觀的眼。

《奉獻》十分強調我們在這世上獻身於基督和為基督作證,但是往往將基督以人為中心和個人主義方式獨立於天國處境之外。這也不再是獻身化育新生命的基督,因為那才是天主在宇宙和地球創造無垠無止工程的主要特徵。在天國中,靈修、團體和使命是不可分割的。當我們像基督一般進入天主的世界時,我們只能抱與基督相同的情懷,並且像耶穌邀請我們以愛和正義與世界相會。

因此積極主動的奉獻延展傳統概念的到更為寬廣和包容的視野。這些包括:
  1. 每個人都隸屬造物界,因而都被天主祝聖。在與神的共同創造中,萬事萬物都會是聖潔的,並且我們在這神聖的生命網絡中獲得了祝聖。
  2. 將祝聖拘限在基督徒的洗禮的形式,陷入以人為中心的危險,違背有為天國包容的主要特徵。
  3. 所有的祝聖是為了共融和建立團體。一方面,這種定向起初是來自天主聖三的神聖本質,另一方面這是宇宙賴以為生的基本關聯性。共生體(成長經由共生)是造物界萬物孳生繁衍的藍本。
  4. 生命各個領域,包括會士,為團體意識的發展而鞠躬盡瘁是基督徒使命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喚醒深層靈修情操最有利的方式。
  5. 所有宗教聲稱根據生命的神聖意旨致力於建立團體,但很少成功地兌現那份理想,主要因為宗教本身,包括基督徒之內,不加批判地假定了父族統治的分化和帝國的意識形態。在單一神的宗教中特別凸顯。
  6. 會士的先知見證必須包含對宗教的自我批判。沒有這種批判,我們就沒希望活力地參與,協助釋放天主的恩寵和培力。

未來修會神學要充滿朝氣就得大量仰賴會士們如何能夠整合奉獻─團體─使命三重任務。這三層面是編織無縫的網絡要素。的確,這種綜合向來是聖願生活的重心與核心,它活化了各個世代的基督徒見證。我們的時代已普遍地失去信仰的芬芳,會士今日與未來所面對的艱鉅責任,就是重新回顧這些關鍵元素,並作解釋。

這項綜合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包括價值,生活方式和服務等各個層面。本書第四章會詳加討論這些推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